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565篇
  免费   9597篇
  国内免费   6163篇
耳鼻咽喉   1690篇
儿科学   3384篇
妇产科学   3253篇
基础医学   14558篇
口腔科学   6081篇
临床医学   31014篇
内科学   28974篇
皮肤病学   2161篇
神经病学   9722篇
特种医学   16092篇
外科学   32318篇
综合类   78687篇
一般理论   3篇
预防医学   32965篇
眼科学   3819篇
药学   14331篇
  2篇
中国医学   6891篇
肿瘤学   13380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427篇
  2021年   594篇
  2020年   841篇
  2019年   726篇
  2018年   862篇
  2017年   708篇
  2016年   771篇
  2015年   943篇
  2014年   851篇
  2013年   715篇
  2012年   870篇
  2011年   16585篇
  2010年   8379篇
  2009年   4860篇
  2008年   14212篇
  2007年   26842篇
  2006年   26564篇
  2005年   20445篇
  2004年   21937篇
  2003年   21961篇
  2002年   19082篇
  2001年   18877篇
  2000年   14012篇
  1999年   15121篇
  1998年   8171篇
  1997年   9355篇
  1996年   9184篇
  1995年   8571篇
  1994年   7566篇
  1993年   3882篇
  1992年   3462篇
  1991年   2766篇
  1990年   2284篇
  1989年   1641篇
  1988年   1840篇
  1987年   995篇
  1986年   760篇
  1985年   466篇
  1984年   86篇
  1983年   27篇
  1982年   34篇
  1981年   24篇
  1979年   26篇
  1976年   23篇
  1935年   23篇
  1933年   31篇
  1932年   27篇
  1930年   34篇
  1929年   2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的机制。方法:将SOD1G93A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及利鲁唑治疗组,每组各8-10只。小鼠日龄30 d后,针刺组选取双侧天枢穴(ST25)及足三里穴(ST36)予以电针治疗。利鲁唑治疗组按照30 mg/(kg·d)的剂量予以90 d日龄小鼠灌胃治疗,1次/d。模型组及对照组常规饲养,不予干预。于小鼠电针治疗前及治疗后分别对4组进行体质量记录及行为学观察。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脑干及脊髓中IBA-1和TNF-α表达变化。结果:正常组小鼠精神状态及运动功能良好,针刺组及利鲁唑组小鼠较模型组精神状态及运动功能明显改善; 转棒实验结果显示针刺组及利鲁唑组小鼠潜伏期较模型组延长;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表明在模型组脑干IBA-1阳性细胞表达高于正常组(P<0.05); 而利鲁唑组IBA-1阳性细胞表达虽有降低,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该结果与IBA-1阳性细胞在脊髓L4-5节段表达趋于一致(P<0.05)。针刺治疗后脊髓中促炎因子TNF-α表达明显减少(P<0.05),但利鲁唑组较模型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治疗及利鲁唑灌胃治疗均可以改善小鼠运动功能及生存质量,但早期针刺干预明显减少脑干及脊髓中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抑制促炎因子TNF-α释放,表明电针治疗ALS有效,其机制可能与针刺抑制神经炎症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62.
刘洁  王斐  杨侠  胡爱丽 《陕西中医》2020,(3):318-320,349
目的:观察黄连解毒汤对重度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气指标和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签方式将77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4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黄连解毒汤直肠灌注及全身擦浴治疗。评估两组临床效果,记录两组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入住时间及治疗费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和炎症因子。结果:两组临床治疗效果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研究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和ICU入住时间明显缩短,ICU治疗费用显著减少(P<0.01)。治疗后两组SaO、PaO2水平明显上升,PaCO2及血清PCT、IL-1β、HMGB-1、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SaO、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及血清PCT、IL-1β、HMGB-1、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连解毒汤直肠灌注联合全身擦浴可明显控制重度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感染病症,改善血气指标,调节炎症反应,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和ICU入住时间,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分析POLG基因变异致线粒体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变异。方法回顾分析于2019年5月就诊,并经采集外周血DNA进行医学外显子、外显子-内含子交界区靶向二代测序和一代验证,1个确诊为POLG基因变异致线粒体病家系的临床资料。结果先证者,男,10岁,与其同卵双胎哥哥均有相同的体征,深感觉受损、腱反射消失、肌肉可疑萎缩。先证者3个兄姐先后于1岁多夭折。提取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先证者及同卵双胎哥哥POLG基因均存在G.2558A(p.R853Q)、c.2890T(p.R964C)复合杂合变异,分别来源于患儿父母亲。结论 POLG基因复合杂合变异线粒体病家系成员有不同的表型;POLG相关疾病,即使同种基因变异,其临床异质性也较大。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卒中相关性肺炎(Stroke-associated pneumonia,SAP)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SAP的独立危险因素; 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CT与SAP的相关性; 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PCT对静脉溶栓患者发生SAP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157例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56例发生SAP(35.7%); SAP组与非SAP组年龄、吸烟史、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吞咽困难、症状性颅内出血、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以及PCT水平均有明显差异(P<0.05); 依据PCT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CT水平的升高与SAP的发生呈正相关(r=0.583,P<0.001);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吞咽困难(OR=4.211,95% CI=1.299~13.654)、症状性颅内出血(OR=9.245,95%CI=1.161~73.635)、CRP水平(OR=1.041,95%CI=1.000~1.083)、PCT第3四分位数(OR=17.651,95%CI=3.361~92.684)和PCT第4四分位数(OR=65.287,95%CI=11.504~370.509)是SAP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 ROC曲线分析显示PCT预测静脉溶栓后SAP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75(P<0.001),PCT最佳截断值为0.22 μg/mL时其预测静脉溶栓后SA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和83.2%,显著优于CRP的预测价值(Z=2.025,P<0.05)。结论 PCT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静脉溶栓后发生SAP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基于四维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成像(Dynamic four-dimensional CTA,4D-CTA)测量,计算颅内动脉瘤心动周期内膨胀率,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与膨胀率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就诊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微创神经外科一病区64例(其中未破裂动脉瘤24个,破裂动脉瘤40个)患者的完整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4D-CTA扫描并重建图像; 依据动脉瘤破裂与否,患者分为未破裂组、破裂组; 将1个心动周期的图像数据分成20个阶段,判断动脉瘤是否存在异常搏动点; 同时记录和量化每个阶段动脉瘤的形态特征,计算其体积变化率(膨胀率); 分析动脉瘤破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未破裂组中男女患者比例差异不大; 破裂组女性患者则占70%,女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男性; 破裂组吸烟史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破裂组; 破裂组瘤高(4.63±1.56)mm,瘤宽(4.72±3.68)mm,瘤颈宽(3.86±1.69)mm均大于未破裂组; 破裂组异常搏动点有29个(占72.5%)、膨胀率(14.56±6.25)%; 未破裂组异常搏动点13个(占54.2%)、膨胀率(10.21±3.26)%; 2组有明显差异(P<0.05)。此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破裂与吸烟史、纵横比、异常搏动点、膨胀率有关(P<0.05)。ROC分析中纵横比临界值为1.145(P=0.002),灵敏度为77.5%,特异性为58.3%; 存在异常搏动点与否的阈值为0.5(P=0.032),灵敏度为72.5%、特异性为45.8%; 膨胀率的临界值为9.775%(P=0.001),灵敏度为85.0%、特异性为54.2%。结论 借助4D-CTA能观察心动周期内颅内动脉瘤动态变化; 本研究成功量化了动脉瘤膨胀率,颅内动脉瘤破裂与膨胀率有关; 当膨胀率>9.775%,或纵横比>1.145,或存在异常搏动点时动脉瘤破裂风险将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66.
摘 要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并以每年高于发达国家1~2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增长,该病起病隐匿,发现时往往已是晚期,西医综合治疗效果不佳。浙江省名中医沈力教授在多年临证实践中系统总结了乳腺癌防治以及围手术期、放化疗期的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详细介绍了沈力教授治疗乳腺癌的经验,将其整理归纳,总结为两期十一法,并附以医案,以资各位同道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SGCE基因变异导致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综合征的临床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肌阵挛-肌张力障碍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3岁;1岁半起病,以发作性肢体抽动、行走不稳、姿势和运动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智力、语言和情绪等无异常;反复头颅磁共振成像、脑电图、血尿代谢筛查等无异常。全外显子测序发现SGCE基因c.1037+1GA的缺失变异,为新发突变,国内外未见该基因位点突变报道。患儿确诊为SGCE肌阵挛-肌张力障碍,经唑尼沙胺治疗有效。结论确诊SGCE基因新发现的c.1037+1GA变异可致肌阵挛-肌张力障碍,首选唑尼沙胺治疗。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修饰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将培养好的iPS细胞分为3组,即N0(纯iPS培养)组、N1(空腺病毒载体转染iPS)组、N2(转染VEGF基因的iPS)组; 3组细胞分别进行传代培养,并采用MTT方法检测转染VEGF基因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采用酶联免疫(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 转染VEGF基因对iPS细胞增殖没有明显影响; N2组iPS细胞分泌的VEGF蛋白表达水平较N1组显著增加(P<0.05)。结论 经VEGF基因转染的iPS可正常存活生长,并可稳定表达该基因。  相似文献   
69.
目的 分析变异型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9年3月变异型GBS患者的临床表现、电生理及脑脊液特点。结果 共34例患者,包括Miller-Fisher综合征(MFS)及MFS变异亚型共12例,脑神经变异型(CNV)12例,急性感觉神经病(ASN)1例,急性泛自主神经病(APN)1例,咽-颈-臂(PCB)2例以及不能明确分型6例。34例变异型GBS患者中男20例、女14例(P=0.392); 发病年龄17~80岁,平均年龄(53.38±14.99)岁,中年(41~65岁)组所占比例最多(P=0.000); 20例有前驱事件,上呼吸道感染占65%; 首发症状以肢体麻木(38.2%)、吞咽困难(29.4%)、吐词不清(23.5%)多见; 97.1%的患者发病4周内达高峰; 需机械通气者5.9%; 疾病开始恢复的中位时间13 d,住院中位时长13.5 d; 64.7%的患者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在完成腰椎穿刺检查的患者中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者58.6%; 发病到完善神经电生理检查的平均时间(10.70±7.32)d,85.2%神经电生理检查表现异常; 50%患者给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14.7%患者给予激素治疗,8.8%患者给予免疫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除外1例患者主动要求出院,其余治疗均有效。结论 变异型GBS临床表现多样,常无典型急性四肢对称性迟缓性麻痹等症状,临床诊断需要综合判断,出现一些少见的临床表现并不能除外GBS的诊断,脑脊液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可以帮助提高诊断,详尽的病史及神经系统查体尤为重要,免疫球蛋白和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0.
目的 比较拉莫三嗪(LTG)和奥卡西平(OXC)单药治疗成人新诊断局灶性癫痫的长期疗效、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本院癫痫专病门诊新诊断的局灶性癫痫,随机分成OXC组和LTG组,根据临床情况调整剂量,OXC最大剂量1200 mg/d,LTG最大剂量300 mg/d,至少随访3年,评估二种药物单药治疗成人新诊断局灶性癫痫无发作率、保留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2009年6月-2016年6月符合入组标准146例,其中OXC组74例,LTG组72例,2组1年无发作率分别为35.1%和51.3%(χ2=3.9,P=0.047),3年无发作率分别为21.6%和40.2%(χ2=5.96,P=0.015),LTG组总体无发作率高于OXC组(P<0.05); OXC组和LTG组1年保留率分别为59.5%和69.4%(χ2=1.59,P=0.208),3年保留率分别为44.6%和51.4%(χ2=0.68,P=0.411),LTG组总体保留率亦高于OXC组,但无明显差异(P>0.05)。OXC组和LTG组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均为皮疹(6.8% vs. 8.3%)。结论 LTG单药治疗新诊断成人局灶性癫痫的长期无发作率高于OXC,两者不良反应较轻,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